姑苏网 全站首页 姑苏美食网 网友中心 手机客户端 姑苏直聘网
   帮助  
发新话题
阅读:20671 回复:13

[有话要说] 清明不仅仅是扫墓日


 
刚才在博客看到的,转发分享:

清明节是一个全民的节日,而不仅仅是一个单纯“追思缅怀先人”的扫墓日。

最早清明仅仅就是一个节气,而不是一个具有众多民俗活动的节日。《淮南子·天文训》:“(春分)加十五日指乙,则清明”。在汉代,与后世清明节相近的公共节日是上巳和寒食。

上巳节是(夏历)三月上旬的一个巳日。最初上巳节是一个原始巫教活动,人们通过祭高禖、祓禊和会男女等活动,除灾避邪,祈求生育。高禖就是高媒,是原始宗教的婚姻和生育神。古人希望增殖人口,扩大影响,祭祀高禖。因而,上古的上巳节是男女求婚配、求子的节日,

古人要在那天去水边“祓禊”,即洗浴去除邪气和污秽,求得福气。《论语》中曾参的父亲曾点所说:“暮春者,春服既成,冠者五六人,童子六七人,浴乎沂,风乎舞雩,咏而归。”就是这种情况。在汉代上巳节已定为节日。《周礼》郑玄注:“岁时祓除,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”。 《后汉书·礼仪志上》说“是月上巳,官民皆絜(洁)于东流水上,曰洗濯祓除,去宿垢疢,为大絜”。

王羲之《兰亭序》中所说:“永和九年,岁在癸丑,暮春之初,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,修禊事也。群贤毕至,少长咸集。此地有崇山峻岭,茂林修竹;又有清流激湍,映带左右,引以为流觞曲水,列坐其次。虽无丝竹管弦之盛,一觞一咏,亦足以畅叙幽情。”说的也是上巳的事情。“暮春之初”,就是三月上旬。文人们在曲水流觞,饮酒吟诗,雅致得很。

在曹魏以后,上巳节就定为三月三日。杜甫诗《丽人行》:“三月三日天气新,长安水边多丽人。”说的就是上巳节时,杨玉环家姐妹去水边修禊,极尽奢华之事。

寒食是由远古人类对火的崇拜发展起来的。古人认为,火燃烧时间长了,性质会起变化。所以,每年需要重新钻木求得新火。在取得新火之前,需要“寒食”。所以在冬至后105日,定为寒食节。后来,人们把寒食节附会到春秋时期跟随晋文公重耳流亡列国,归国后不计名利、归隐山林的忠臣介子推身上。给寒食节套上忠君孝亲、功成不居、正直清廉的政治外衣。

唐· 韩翃的寒食诗:“春城无处不飞花, 寒食东风御柳斜。日暮汉宫传蜡烛, 轻烟散入五侯家。”说的就是皇家将取得的新火赐予臣下的情况。

在唐代以后,寒食还是给先人扫墓、祭祀先人的日子。请·顾禄在《清嘉录》中说:“《旧唐书》载开元二十年敕云:‘寒食上墓,礼经无文;近代相沿,浸以成俗。士庶之家,宜许上墓,编入五礼,永为常式’。柳子厚《与许京兆书》:‘近世礼重拜扫,每遇寒食,皂、隶、佣、丐,皆得上父母丘墓。’则寒食之期,始于隋唐间也。”由此也可以看到,在唐以前,老百姓(士庶及以下的“皂、隶、佣、丐”)在理论上说是不许祭祀自己的父母之墓的。自唐以后,寒食上坟,才正式规定下来了,可以去了,而且“编入五礼,永为常式”。

由于上巳、寒食都在清明前后,时间相近,所有这些全民的活动也并非在一两天就能够完成,要延续很多天,所以,到了唐代,这三个日子就混在一起了。在文献的记载、文学作品中,三个称呼甚至基本等同,民俗也都混合在一起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后世称清明的越来越多,而称上巳和寒食的则除了文人学士们之外,不大有人再提起。

上巳和寒食的许多习俗,都归并到后世的清明节之中,有些习俗,如上巳的男女相会,随着宋明以后理学的盛行,汉人的人性被日益束缚,这些习俗就在汉人中消失了。但在南方少数民族之中仍在流行,这就是“礼失而求之野”。不过,随着少数民族社会的发展和商品化,这种存在于少数民族的习俗,也日渐式微,有的只成了旅游产品。

清明节的一个民俗是踏青。唐·李绰《秦中岁时记》:“上巳赐宴曲江,都人于江头禊饮,践踏青草,谓之踏青。” 明·刘侗、于奕正《帝王景物略》记京郊踏青场景:“岁清明日,都人踏青,舆者,骑者,步者,游人以万计。”唐宋文人的踏青诗不可胜计,大家都很熟悉。

时至清明,人们从寒冷的冬天中走出,看大自然一片桃红柳绿、花香鸟语,形成种种欢乐的民俗活动。在经济比较发达、繁华的江南更是如此。请·袁景澜《吴郡岁华纪丽》记述了许多清明习俗。如:

“画舫游”:“画舫之游,始于清明”,许多漂亮甚至豪华的游船,载着游人出外游览,美丽的船娘预备下精美的船菜,“于是画舫在前,酒船于后,篙橹相应,放乎中流”,到了傍晚,“日暮月升,酒阑宴罢,香舆候久,舍舟登岸。一时金阊门外,胥江阜头,火炬人声,衣香灯影,”各自归邑。

“过节寒具”:“两浙俗,养火蚕亦于此日禁火。”于是人们要制作“冷粉团、大麦粥、角粽、油鎚、青团、熟藕”,还要“烧笋、烹鱼”。

“清明开园”:苏州为园林之都,不但“绅富竞造园亭,运太湖石筑峙奇峰阴洞”,“下户亦饰小景池岛为玩”。园中不但有花木、亭榭,还有珍禽异兽、名贤书画、彝器摆设,以至笙歌戏剧。“俗于清明日开园放游人”。

还有“山塘清明节会”、“城隍‘犯人’香”、“放纸鸢”、“插杨柳”等等习俗。

清明期间,各地有打秋千娱乐、蹴球、簪荠菜花、戴杨柳圈等众多习俗。

总而言之,清明节是一个全民的节日,而绝不是仅仅一个祭祖上坟的节日。

实际上,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分析,为什么要清明上坟?

任何民俗都不是随随便便形成的,后面都有其社会生活基础。那些引以为据的传说其实差不多都是后人附会上去的。上坟祭祖,一年四季都可以去,为什么偏偏在清明盛行?

暮春之初,天气转暖,草长树绿。经历了一个寒冬,看到这“清明”景象,人们总是想到大自然中,踏青看景,享受阳光,享受绿色。而先人之墓,总在远郊,背山面水。过去扫墓,又不像今天这样,开车瞬时即到,路上需要时间,所以在这春暖花开时节,行走最为相宜。既踏青赏景,又祭祀先人,所以,清明上坟,本于天时。

请看古人如何上坟:“大家男女,炫服靓装。楼船宴饮,合队而出,笑语喧哗。寻常宅眷,淡妆素服,亦泛舟具馔以往。……,拜扫哭罢,不归也。必就其路之所近,趋芳树,择园囿,游庵堂寺院及旧家亭榭,列座尽醉,杯盘酬劝。踏青拾翠,有歌者,哭笑无端,哀往而乐回,以尽一日之欢。抵暮乃归,各携途中所买枣餶炊饼、黄胖傀儡、山亭戏具、画卵鸡雏,谓之门外土仪,以欢娱儿女,至立夏日方止。”(上述袁景澜书之《寒食上冢》)

可见古人扫墓,就与郊游差别不大,决非整日庄严肃穆,哭哭啼啼。当然,当人们想到近年失去的亲人,总是有无限的怀念和悲伤,但是人不能总生活在怀念和悲痛之中,要尽快回到正常的快乐生活之中。如今,每年清明前后百万上海人到苏州西郊扫墓,苏州的各个园林、名胜都挤满了熙熙攘攘的上海人,也是这种情况。

记得少时,每到清明前后,学校必组织学生踏青郊游,谓之远足,爬山、野炊好不痛快。现在的学校恐怕一心只读“考试书”,似乎不大听说有什么踏青郊游了。大概生怕出点什么事故,学校实在吃罪不起。教育行政当局又没有提请立法,为学校撇清责任。所以在很多年轻人的心里,清明节可以做到事情,唯一的就是到革命烈士纪念碑去献花圈。清明节也就成了扫墓日。

乘着清明佳节,到大自然中去。还清明以本来的面目,清明节是我们的节日。

  
评分
回复
收藏
他们都喜欢这个帖子哦,你呢?

清明踏青

清明种瓜种豆

长知识了!

引用:
原帖由 3# 简单为好 于 2021-4-5 11:19 发表
清明种瓜种豆https://waps.gusuwang.com/public/emotion/face_003.png
是啊,以前在农村时,清明确实是很多植物下种的季节

引用:
原帖由 4# Cly 于 2021-4-5 15:36 发表
长知识了!https://waps.gusuwang.com/public/emotion/face_068.pnghttps://waps.gusuwang.com/public/emotion/face_068.pnghttps://waps.gusuwang.com/public/emotion/face_068.png
下午好

学习了

原来如此

引用:
原帖由 2# 简单为好 于 2021-4-5 11:19 发表
清明踏青
晚上好!

学习了

学习了

受教了

发新话题
查看积分策略说明

快速回复主题

选项

内容
 

您目前还是游客,请 登录注册 后方可操作。

   

与TA有关:
@你关注的人,就可以第一时间通知到TA哦
最多添加10

[可按 Ctrl+Enter 发布]  预览帖子  恢复数据 (发帖失败点击恢复)  清空内容

找客服

回顶部